文化人才职称评审改革 应注意这些点
中经文化产业:创意是文化艺术相关行业发展的核心,而人是创意的源泉,因此人才是文化艺术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。然而,当前的文化人才评价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。对此,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任李立中发文,建议未来文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评审改革应从九个方面发力。
“国以才立、政以才治、业以才兴”,重视人才、用好人才、管好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。当前深化文化人才评价工作改革已成为贯彻人才兴文战略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。科学做好顶层制度设计,并在政策指导下有序开展,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。结合工作实践,笔者认为,未来文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评审改革应从九个方面发力。
打破体制内外人才壁垒,整体设计人才评价体系。近年来,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,如文化创意、网络文化等,跨界业务愈来愈多,在积极引领现代文化发展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。然而受传统职称评审机制所限,其突出专业才能无法通过权威评价而获得相应职称,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,挫伤了这类人才的积极性。为充分发挥其专业才干,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,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,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快政策制定步伐、大胆设计、先行先试、增设门类、面向社会,消除人才身份壁垒,一视同仁参加专业能力评审,拓展贯通体制内外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的人才流动渠道。
合理设置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。人才不可能按比例成长,国家鼓励人才流动,实行评聘分开政策。实际操作中,应以参评条件为准,不应受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,获得职称资格是人才专业能力的证明,获得资格后的聘任使用是单位管理行为,两者不应混为一谈。因此,参加职称评审应以专业作为唯一条件,而不是以参评对象的身份、所在单位、是否有岗位空缺等作为必要条件。应当合理设置省(区、市)、市(州)、县、乡各级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和级别,力求高中低各级职称的配置比例符合一线实际需求,避免因层级不等、单位不同而差别过大。
正确处理岗位管理、聘用制与职称管理关系。岗位管理和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现行人事制度的核心,通过推行岗位管理,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,实行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。实际操作中,应当加大职称管理力度,规定考核或评价项目,如达不到部门或地区规定的部分前置评审条件的要求,可作为解聘的理由。完善业绩与职称挂钩的聘任制度,对岗位目标未能按期完成,低聘至下一级专业技术岗位,并按照现聘职级兑现工资待遇,从而做到真正搞活聘任机制,破除终身制,形成职级能上能下、待遇能高能低,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的良性运行机制。
合理调整并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专业。按照统筹推进文化长远发展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,超前规划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,应将文化艺术专业现有的四个主系列调整为图书信息、文物博物、艺术、公共文化、文化产业、文艺研究六个主系列,并将文化遗产、文化产业中新兴业态的从业人员纳入职称评定范围。据调查,近年来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,2015年首次针对本地动漫游戏从业人员进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。在文物博物系列中增设古建工程专业,以解决大量从事古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。
与时俱进,创新职称评审方式。借助互联网平台,推行无纸化申报模式、简化申报环节、降低因厚重的书面证明材料而造成的高昂申报成本;加强相关申报审核单位之间的互动与资源整合,涉及有关的证明材料实行数字化备案方式进行认证,技术上采用具有自动认证功能的互联网系统,避免多头管理、四处盖章证明的现象。同时,建立受评人和评委诚信档案,受评人出现诚信污点(比如申报材料造假等)将在若干年内自动丧失参评资格;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倒查机制,有效遏制评审工作中打人情分、情绪分和收受贿赂分的行为,一经查处自动取消评委资格,确保职称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和合法。
坚持评审标准业绩化,完善职称评审条件。坚持以道德品行、业务水平、贡献大小、工作表现等岗位要求为主要内容评价人才。此外,对于在专业技术方面具有公认的突出成绩、在国内外权威机构获得的重要奖项、参与举办大型活动等,都应在职称评审破格条件中加分,为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提供评审机制保障。建立科学的论文鉴定体系,专门设立相关性与创新性、学术性与科学性、成果价值与利用率、规范与文风四个项目,每项按照优劣分为A—D四级,每一级别都有具体对应的评分标准,由评审委员会综合参考四个项目的分值累计最后得分,确保论文应用成果。
加强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力度。搭建好远程教育平台。建议人社部门统筹协调,争取相关经费,加大各省、区、直辖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,不断完善开展培训所需的硬件设施,并根据不同专业情况,开发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网络培训课程,以省级培训基地为中心,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地方覆盖,建设相对稳定、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,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教育、观念教育、素质教育,真正做到“德艺双馨”,从而强化各级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。
倾斜基层,激发民间文化人才活力。大力加强职称社会化评审向基层人才的宣传和推广力度,培养和鼓励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,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文化人才,包括民间戏剧、民间曲艺、民间音乐、民间舞蹈、民间美术、民间杂技魔术、民间工艺技艺等,关爱其健康成长,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,着力培养一支稳定而有活力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,满足基层文化需求。
不拘一格,向杰出文化艺术人才倾斜。文化工作离开了文化人才就没有“高峰”文化,必须不断完善人才职称工作。因此,对专业突出、德艺双馨的领军人才、紧缺人才、青年拔尖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、海外引进人才等,要不拘一格、大胆评聘,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。要适当放宽年龄、年限、学历、资历等条件,以专业水平为主,不受岗位设置限制,创新职称评审制度。
您可能感兴趣的是
来源:《学习时报》
编辑:邵希炜